科技前沿

阎锡蕴院士:开拓纳米酶研究新领域

日期:2016-06-09  浏览次数:7951

编者按:阎锡蕴院士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1983—1989年在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先生实验室工作。1993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Alan Houghton教授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她在纳米酶的发现、鉴定和应用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曾两度入选中国十项重大科学进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际Atlas奖,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亚洲生物物理联合会主席,成为该组织成立以来的首位女科学家主席。

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质,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进程都需要酶的参与,以提高效率。1926年美国科学家James B. Sumner首次得到结晶脲酶并证明这些晶体是蛋白质,因此获得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由于蛋白质在遇到热、酸、碱等非生理条件时会失去活性,另外酶的制备工艺复杂、价格昂贵,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用化学方法来合成稳定、经济、能够适应非生理条件的模拟酶(enzyme mimics)。美国科学家Donald J. Cram和Charles J Pedersen于1967年提出“主-客体化学”(host-guest chemistry)理论,不仅解释了模拟酶与底物的关系,还试图用于指导模拟酶的设计,这项工作于1987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如何提高模拟酶的催化效率一直是该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阎锡蕴研究组发现一类高效的模拟酶,提出纳米酶新概念

纳米酶(Nanozyme)一词最早出现于2004年,指纳米载体固定化酶,即将酶/催化基团表征在纳米材料上,从而使其获得催化特性。这个概念的纳米酶,其催化功能来自于酶,而阎锡蕴研究组于2007年首次发现,某些纳米材料本身就具有酶学特性,从而更新了纳米酶的概念。该研究结果于2007年发表之后(Gao et al., 2007),随即引起纳米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极大关注(Perez, 2007),并很快被多家实验室独立验证。在随后的几年中,有50多种纳米酶被发现。2013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刊发表题为“Nanozyme: Next-generation artificial enzymes”的长篇综述(Wei and Wang, 2013),认为纳米酶的发现不仅改变了“无机纳米材料属于惰性物质”这一传统观念,揭示了纳米材料的新特性,而且为模拟酶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纳米酶的优点

双功能:除了催化活性之外,纳米酶还具有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比如CdS纳米颗粒具有的荧光特性可以被用来发展新型的探针分子,用于疾病诊断)。

催化效率高:在催化同样的底物TMB时,Fe3O4纳米酶的米氏常数(Km)为0.098nM, 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Km为0.434nM。

催化活性具有可控性:同天然酶一样,纳米酶的催化活性也依赖于pH、温度和底物浓度,但纳米酶比天然酶更稳定,能适应更大范围的pH和温度变化,比如Fe3O4纳米酶在经过pH10或80°C的条件处理后,仍能保持80%的催化活性。

具有再生功能:纳米酶经反复使用后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降解污水中致癌物苯酚的催化活动中,Fe3O4纳米酶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仍能保持其原有的催化活性)。

纳米酶的应用

环境监测和污水处理:在酸雨监测中,传统检测雨水中H2O2的方法是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但过酸的条件会影响天然酶的活性,影响最终检测结果,而人工模拟酶的活性又比较低。阎锡蕴研究组利用纳米酶的稳定性高和催化效率高的优点(Zhuang et al., 2008),发展了快速检测出雨水中H2O2的新方法,并可以反复利用。该研究组(Zhang et al., 2008)还发现,纳米酶通过催化H2O2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可以有效降解污水中的致癌物苯酚,因而可以用于污水处理,纳米酶在污水治理方面的应用正在广泛开展。

血糖检测:葡萄糖的检测是糖尿病检测的重要内容,临床常用的方法是葡萄糖氧化酶比色法(双酶联用法),即首先用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产生H2O2,然后用腊根过氧化物酶催化H2O2产生羟基自由基,后者与底物反应并产生颜色,根据颜色强弱来确定葡萄糖的含量。Wei and Wang(2008)利用纳米酶的双功能优势,不仅取代了比色法中的辣根过氧化物酶,而且把葡萄糖氧化酶直接固定到纳米粒的表面,发展了一种更为迅速、简便而且成本低,稳定性高的葡萄糖的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肿瘤诊断:利用纳米酶的特性和仿生学原理,阎锡蕴课题组于2012年(Fan et al., 2012)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种双功能探针—铁蛋白纳米粒,用于肿瘤的快速诊断。这种纳米粒的蛋白外壳能够特异识别肿瘤细胞,而其氧化铁纳米内核又能催化底物显色,这样就能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区分开来,从而简化了临床常用的肿瘤免疫组化的多步骤操作,实现了快速、简便的肿瘤诊断。通过对10种1454例临床常见肿瘤标本的筛查,发现这种新型铁蛋白纳米粒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98%,特异性为95%,均高于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而且更为经济。

抗菌作用:由于细菌的生物膜具有一种特殊结构,即外部具有起保护作用的由多糖、核酸和蛋白组成的胞外聚合物,使得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分子难以进入。最近的研究发现(Zhang et al., 2013),Fe3O4纳米酶在H2O2存在时,可以催化其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有效降解细菌生物膜的多种组分,从而起到灭杀细菌的作用,因此Fe3O4纳米酶提供了一种新的杀菌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传染病检测:2014年在西非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在当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精确诊断成为控制疫情的关键。阎锡蕴课题组巧妙地利用Fe3O4纳米酶的双功能特性(即磁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发展了一种新型的纳米酶试纸条技术,灵敏度比传统试纸条提高了1000倍(Duan et al., 2015),结果一经发表,就迅速在传染病检测领域引起轰动,多篇评论文章称,纳米酶试纸条技术解决了传统试纸条方法灵敏度低的瓶颈问题,有望成为控制埃博拉传播的利器。该研究成果还获得了爱思唯尔首次在中国颁发的Atlas国际奖。

疾病治疗:同时具有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双酶活性的Fe3O4纳米酶,当其在细胞内发生催化反应时会影响细胞的活力。Zhang et al.(2016)发现,摄入细胞内的Fe3O4纳米酶能显著降低某些因子诱导的高活性氧水平上升及细胞凋亡。当食物中添加Fe3O4纳米酶时,果蝇在老年阶段的运动能力更强,平均寿命也显著延长,而且能改善阿尔兹海默症的症状。这些研究表明,纳米酶在对抗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方面有着潜在的治疗用途。

展望

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纳米酶研究还存在许多未知和挑战。比如:为什么不同的纳米材料具有相同的酶活性,而一种纳米材料具有不止一种酶活性?这其中机理的阐明将会指导科学家们更好地设计未来的模拟酶;如何提高纳米酶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虽然迄今为止已有50余种纳米酶被发现,但催化种类大部分集中在氧化还原反应,与自然界中天然酶催化的6类5000多种生化反应相比,我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寻找更多种类的纳米酶;如何把纳米酶的催化活性与其物理和化学特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创造出更多奇妙的新功能?纳米酶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疑会为医学、化工、食品和环境等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Duan D, Fan K, Zhang D, Tan S, Liang M, Liu Y, Zhang J, Zhang P, Liu W, Qiu X, Kobinger GP, Gao GF, Yan X. Nanozyme-strip for rapid local diagnosisof Ebola. (2015) Biosens Bioelectron, 74: 134-141.

Fan K, Cao C, Pan Y, Lu D, Yang D, Feng J, SongL, Liang M, Yan X. Magnetoferritin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ing and visualizing tumour tissues. (2012) Nat Nanotechol, 7: 459-464.

Gao L, Zhuang J, Nie L, Zhang J, Zhang Y, Gu N, Wang T, Feng J, Yang D, Perrett S, Yan X. Intrinsic peroxidase-like activityof ferromagnetic nanoparticles. (2007) Nat Nanotechnol 2: 577-583.

Gao LZ, Yan XY. Nanozymes: an emergingfield bridging nanotechnology and biology. (2016) Sci China Life Sci 59: 400-402.

Perez JM. Iron oxidenanoparticles: hidden talent. (2007) Nat Nanotechnol 200: 535-536.

Wei H, Wang E. Fe3O4 magnetic nanoparticles as peroxidase mime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H2O2 andglucose detection. (2008) Anal Chem 80: 2250-2254.

Wei H, and Wang E. Nanomaterials with enzyme-like characteristics (nanozymes): next-generation artificial enzymes. (2013) Chem Soc Rev 42: 6060-6093.

Zhang JB, Zhuang J, Gao LZ, Zhang Y, Gu N,Feng J, Yang DL, Zhu JD, Yan XY. Decomposing phenol by the hidden talent offerromagnetic nanoparticles. (2008) Chemosphere 73: 1524-1528.

Zhang D, Zhao XY, Gao YJ, Gao FP, Fan YS,Li XJ, Duan ZY, Wang H. Anti-bacterial and in vivo tumor treatment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ed bymagnetic nanoparticles. (2013) J Mater Chem B 1: 5100-5107.

Zhang Y, Wang ZY, Li XJ, Wang L, Yin M,Wang LH, Chen N, Fan CH, Song HY. Dietary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delayaging and ameliorate neurodegeneration in Drosophila. (2016) Adv Mater 28: 1387-1393.

Zhuang J, Zhang JB, Gao LZ, Zhang Y, Gu N,Feng J, Yang DL, Yan XY. A novel application of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for dete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in acid rain. (2008) Mater Lett 62: 3972-3974.

注: 本文正文内容根据阎锡蕴院士在第18次院士大会上所作的报告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