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承鲁:科学研究五十年的点滴体会
日期:2020-07-02 浏览次数:3612
本文摘自《生理科学进展》2001年第32卷第3期
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 避免追求新闻价值, 跟踪最新发展前沿, 不断提高水平, 勤奋工作, 永不自满。形成这一思想与我在从中学到研究生时期所有老师的教导密不可分。
我在英国学习期间适值二次大战之后, 英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 这对我是很好的训练,Keilin教授非常强调要在简单的实验条件下作出优秀的工作。他非常强调研究工作最主要的是靠创新的学术思想, 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而不是依靠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收集大量各种数据。他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贡献之一, 细胞色素系统的发现, 就是依靠一台最普通的手持分光镜和一台普通显微镜联用完成的。分光光度计在成为常用仪器之后的很长时间, 他的实验室都没有, 只是在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作为研究生的初期才买了一台贝克曼分光光度计,成为全实验室的宝贝。在我整个研究生期间, 他的实验室都没有可控温的离心机, 这对于大量进行酶学研究的实验室是十分不方便的。整个实验室没有冷室, 有的实验只能冬天在楼顶进行。楼顶既是我们整个实验室公用的冷室, 又是公用的大通风柜。
我国现在还远远不算富有, 但是花费国家大量财力, 引进了先进仪器而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工作, 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先进仪器的情况, 在我国还是屡见不鲜的。Keilin 教授的故事难道不值得我国手中掌握财权的领导同志们认真思考, 究竟是首先资助提出先进学术思想的科学家, 还是提出购买先进仪器的科学家呢? 当然这完全不是说, 实验科学不需要一定的条件, 没有必要的条件, 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有时是难以实现的。但是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 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和勤奋工作, 毕竟是第一位的, 是工作取得进展的内因, 先进仪器只能是第二位的, 只能是工作取得进展的外因和重要条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代替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以及勤奋工作去实现这些思想以取得重大突破。
读校样是对论文进行最后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除排版错误外, 出版社一般不允许对原文进行修改, 但在不影响版面的前提下, 个别词句或数字的修正, 通常还是允许的。在读校样时, 务必十分小心, 对于自己写的文章中的错误, 自己有时不易发现, 特别是容易忽略图表说明和数字中的错误。我的一篇关于胰岛素A 、B 链重组的论文, 英文稿在中国科学上发表时, 一张图的纵坐标, 排版时把Reduction错排为Radiation, 我们四个作者在读校样时都没有发现, 造成这篇经常被引用的重要论文中的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
尊重前人已取得的成果, 首先要做到在自己的研究论文中充分引用前人已经发表的有关论文, 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充分尊重前人成果。同时也让读者全面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情况和发展现状, 得以对论文中的创新之处做出适当的评价。在使用“领先”, “首次”等词时, 务必十分慎重。要知道,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 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成果, 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都应该是首次, 但如果你的结果实际上并非首次, 对前人成果视而不见, 不予引用, 而片面自我吹嘘“领先” 、“首次”, 轻则是无知,是作者未能全面掌握文献, 但遗漏重要文献, 至少是很不应该的。如果是有意不提或虽然提到, 但在贬低前人工作的同时故意抬高自己, 则是严重的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 重则难免有剽窃之嫌, 只能引起国际同行的耻笑与唾弃。
五十年的科学研究工作, 既有艰辛, 也有欢娱;既有失败的痛苦, 也有成功的满足。总之, 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沿途充满了荆棘, 但每到达一个中途站, 回想中途经过的努力, 其欢乐之情也是语言难以描述的。我记得年轻时读过一位科学家的回忆录, 他自己比作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一个孩子, 偶尔会拾到一些美丽的贝壳, 而每拾到一个美丽的贝壳, 都给他以极大的安慰。我自己确信, 如果我有再生活一次的机会, 我仍然将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终身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