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阎锡蕴院士牵头主持“纳米酶”香山科学会议(第606次)

日期:2017-10-19  浏览次数:7575

     10月12—13日,以“纳米酶催化机制与应用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 606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提出申请,由阎锡蕴院士、汪尔康院士、包信和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张先恩研究员、东南大学顾宁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会议邀请了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中国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十几家单位的40余位专家参会。

香山会议办公室主任燕琳致欢迎词

     自2007年中国科学家首次报道纳米酶(Nanozyme,一类含酶学特性的纳米材料)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与高度重视。迄今已有40多种不同的纳米酶相继问世,其应用研究已经拓展到了生物、医学、农业、环境治理、国防安全等多个领域,逐渐形成了纳米酶研究新领域。更可喜的是,近年来纳米酶的应用已经从体外诊断拓展到了体内治疗。为探讨纳米酶相关领域的研究,促进纳米酶相关产品的开发,尽快使一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酶系列产品上市,开启纳米酶应用新时代,专家们围绕3个中心议题:纳米酶机制,纳米酶可控制备,和纳米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阎锡蕴、包信和、汪尔康、顾宁、张先恩、董绍俊分别作了主题评述报告,另有13位专家作了中心议题报告。

    

会议执行主席(左至右:阎锡蕴、汪尔康、包信和、张先恩、顾宁)

     与会专家们针对纳米酶的内涵,纳米酶的催化机制、纳米酶的优化与可控制备,纳米酶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纳米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热烈而持久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过十年的发展,纳米酶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纳米酶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弄清楚其工作机理,并且向自然学习,实现纳米酶在生命过程中的精确调控。这样以来,不仅可以推动纳米酶的应用,而且可以促进纳米科学和传统酶学的发展。

  

会场内外的热烈讨论

     张先恩研究员在报告中展示,中国学者在纳米酶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论文数量占比高达70%,高引用论文占比高达80%,并且近十年来高引论文的前十名均来自中国学者。汪尔康院士因此呼吁,作为由中国科学家发现、被国际同行认可的纳米酶这一原创研究,中国应及时布局重大项目及课题,继续保持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阎锡蕴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纳米酶研究是探讨纳米材料蕴含的酶学特性与其理化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天然酶催化和化学催化的分子机制,设计高性能纳米酶并将其应用于生物、医学、农业、环境、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最终实现对生命活动的精确调控和对生命起源及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纳米效应的认识。本次香山会议,使得来自生物、化学、物理、材料和理论计算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聚焦纳米酶,不仅总结了纳米酶研究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更是明确了未来的研究内容与目标。这对于纳米酶研究(乃至纳米生物学研究)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大家携手从各层面深入理解纳米酶的催化规律,最终服务于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

“纳米酶”香山会议合影


注:所有照片均由香山会议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