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2019生物相分离和相变国际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

日期:2019-12-06  浏览次数:11450


  2019年11月14~17日,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承办的第一届生物相分离和相变国际学术研讨会(ISPT--2019)在安徽省合肥市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的350余位生物、物理、化学与材料等生物相分离和相变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杜江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施蕴渝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周丛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中怀教授,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姚雪彪教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研究员,出席了会议开幕式。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阮科副教授主持。



大会开幕式

 

  杜江峰副校长代表承办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致欢迎辞,指出生物体系中的相变、相分离是当前国际前沿研究热点,是生物、物理、化学与材料等多学科深度融合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希望本次会议能为与会专家搭建一个理想的交流和学习平台,为不同学术思想提供碰撞和交融的机会。杜江峰副校长还向与会专家学者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始终坚持实施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的办学方向,以及近年来在量子信息、纳米科技、高温超导、语音处理、火灾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了举办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并简要说明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相分离与相变分会的筹备情况和第一届理事会候选理事的产生过程及选举办法。



大会报告精彩掠影

 

  生物相分离与相变可通过调控区室化催化反应决定细胞命运抉择可塑性,为了阐明这类无膜细胞器的形成过程、存在的物质状态、识别机制及其应答微环境改变而出现的动态重塑机制,邀请了美国伯克利大学/HHMI Abby Dernburg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Anjon Audhya和Arun Yethiraj教授,比利时鲁文大学Ludo Van Den Bosch教授,德国马普研究所Manajit Hayer-Hartl教授,Dewpoint制药公司Ina Poser研究员,荷兰Utrecht大学Rolf Boelens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Qiang Cui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Huan-Xiang Zhou教授,美国西北大学Jane Y. Wu教授等国外知名专家参会。会议为期4天,共安排了9个大会特邀报告,25场口头报告。会议围绕生物相变与相分离基本原理、生物相变与相分离的驱动力及物理化学特性、蛋白质液液相分离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结构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在液液相分离研究中的应用、神经系统中的生物相变与相分离、生物相变与相分离体系中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计算分析、细胞中的相分离与疾病以及生物相变与相分离中药物发现等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核心内容开展了深入探讨及交流。


  大会报告前,还举办了生物相变与相分离的技术培训,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向300多位参会师生进行了生物相变与相分离实验样品制备,体系测定,体内和体外研究方法以及体外液-液相分离蛋白质数据库的构建等方面的培训,为生物相变与相分离实验标准化及规范操作提供了指南。会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培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会议期间还选举成立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相分离与相变分会及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在随后举行的第一届一次理事会议上,张宏研究员被选举为学会理事长,张明杰院士被选举为名誉理事长,姚雪彪教授、何彦教授和李丕龙教授被选举为副理事长,阮科副教授被选举为秘书长。会议提出了规范生物相变与相分离实验操作与数据库管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无膜细胞器研究体系与理论范式等倡议。


  本次会议加深了中国和欧美国家生物相分离和相变领域专家和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了国内各高校和研究院所间的了解和互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交流以及扩大彼此间合作的平台。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物相分离和相变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的大力支持。

(生命科学学院    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链接:https://biox.ustc.edu.cn/2019/1205/c635a407358/page.htm